年度盘点四:康养消费,蓄力创新多元化,展望升级潜力

伴随人口老龄化趋势的进一步加深,“银发经济”已经到来。老龄化社会正产生新的群体需求和市场供给,未来10年,老年人将是消费主体之一,而“60后”正是“银发经济”的主力军。“银发经济”的活跃状态表明,老年人康养需求已从过去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医,扩展为现在满足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所以为其量身做好配套服务可形成强大力量。

回看2022年,老年群体消费潜力加速释放,消费行为不断升级,康养产业业态丰富,优质产品与服务供给不断增加。下面小编以年度盘点的形式为大家展现2022年“银发经济”和“老年消费”的变化,探究其发展趋势。

 

一、康复辅具前景广阔,呈现多元化、智能化发展

1、上海加快本市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2022年9月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本市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创新产品加速转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付体系初步建立,产品供给不断丰富,发挥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在保民生、稳就业、促改革、扩内需、增消费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力量;全力推动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提质增效。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是激励创新人才,强化康复辅助器具产业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和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政策,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二是推进创新试点,支持有条件的区开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国家综合创新试点,打造一批知名产业园区、前沿创新平台、知名企业品牌、优势特色产品和新型服务模式。三是促进成果转化,鼓励和支持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行业组织开展产业创新评选活动,推介康复辅助器具创新产品目录、科技成果及转化项目信息。

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一是发展产业集群,建设国际先进研发中心和总部基地,发展区域特色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康复辅助器具产业。二是提升制造业能级,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重点开展智能制造与机器人、脑科学与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三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推进康复辅助器具全产业链整合优化,重点发展研发设计、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

扩大市场有效供给。一是培育市场主体,重点扶持智能康复机器人、3D打印、新材料等中高端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康复辅助器具产品,打造“上海创造”康复辅助器具品牌。二是丰富产品供给,将老年人、伤病人护理照料,残疾人生活、教育和就业辅助,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等作为优先发展领域,推动“医工结合”。三是增强服务能力,持续推进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工作,完善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平台,优化租赁服务支付制度,丰富租赁产品。

 

2、爬楼机已成“悬空老人”刚需,占上海辅具租赁96.8%

2022年11月,上海市康复器具协会发布《2022版上海市康复辅助器具产业蓝皮书》。根据蓝皮书,从服务商角度看,2021年度服务商提供的辅具租赁量达到82617件,约96.8%的租赁产品为爬楼机。

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创新大数据显示,2019年-2021年电商平台线上个人辅具消费规模呈上升趋势,其中个人移动辅具2021年达29.76亿。电动爬楼机作为个人移动辅具的主要产品之一,是除了轮椅需求最大的个人移动辅具产品。

目前,城市里的“悬空老人”是爬楼机的主要用户。“悬空老人”是指居住在中层或者高层,因为没有电梯,下楼困难,生活不便的老人。一部分老人因为疾病的症状,无法自行下楼,因而被困在城市的家中,很难外出呼吸新鲜空气。除了城市的“悬空老人”们,农村地区自建房的老人们也存在上下楼困难的情况。

载人爬楼机作为“悬空老人”出行的好帮手已成为部分老年人的刚需。AgeClub研究发现,现在国内市场爬楼机产品以履带式爬楼机为主,老年人多以租赁的形式享受服务。租赁的形式可分为通过社区租赁和个人自行租赁。其中,通过社区进行租赁大多可以享受政府补贴,以优惠的价格享受服务,具体租赁形式与优惠程度因各个地区的政策有所不同。除了租赁,一些家庭会选择自行购买电动载人爬楼机以解决老人居住在高楼出行困难的问题。

爬楼机租赁服务是多数“悬空老人”解决上下楼难题的最佳解决方案,然而目前租赁服务的模式并不成熟。未来,让更多的老人享受爬楼机科技发展红利需要进一步的政策支持,推动爬楼机租赁服务向规范化、普适化发展。针对当前爬楼机存在的舒适度不高、操作不易等问题,爬楼机生产、研发、销售企业应该加强市场教育,进行产品改进提升,加强创新研发。

 

3、天猫双11预售首小时助听器订单金额增长1400%,听力辅具行业快速发展

天猫健康数据显示,天猫双11预售开场首小时,助听器预售金额同比增长约1400%。另外2022年科大讯飞推出的首个C端医疗健康系列产品——讯飞智能助听器,在此次双11就取得了天猫平台助听器品类双11狂欢日单品销售额冠军的佳绩。

《中国听力健康报告(2021)》显示,我国中老年听力障碍人口规模超过2500万人,并呈进一步上升趋势。听力障碍严重影响老年人与外界的有效沟通,严重听损甚至会引发老年痴呆。佩戴助听器是有效干预听力障碍的重要措施之一。但目前受到认知不足和高价等限制,国内助听器佩戴率相对较低,存在巨大的行业需求缺口,亟待更多企业参与进来提供优质听障解决方案。

保障老年人听力健康,成为健康老龄化的重点工作之一。近年来,我国加大对康复辅具行业的重视和政策倾斜,推动听力辅具行业发展,一批新兴科技企业开始关注助听器领域并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今年以来,我国中高端助听器赛道融资声音不断,资本注入将进一步驱动行业增长。今年以来,助听器行业多个创新企业获得融资,在加速助听器产业革新的同时,也明显推动了助听器市场教育的普及和在听障老人中的渗透。

2022年11月,就有三家助听器企业获得融资。专业助听器品牌HEARIN.AI获数百万元人民币种子轮融资,由平安系高管投资。HEARIN.AI成立于2022年,瞄准老龄化、渗透较低和消费升级等趋势,提供基于AI技术的专业助听器,打造自然听觉系统,改善听力损失患者的生活质量。博音听力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融资来自苏高新创投,博音听力专注发展“AI智能助听器+听力专家中心”,集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小维健康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融资由创维集团、海和科技、华鹏飞创始人张京豫共同投资。小维健康成立于2022年,是一家专业级助听器研发商,旗下拥有助听器品牌“大声”,主要聚焦助听器行业前沿技术研发、个人健康监测管理、激光医学等领域,聚合新声科技、正安医疗、平安健康资源,致力于为听障人士、高血压患者和健康关注者提供可穿戴健康系统解决方案。

 

4、智能护理机器人提升养老服务效率,缓解护理人才短缺问题

在老龄化正逐渐成为世界性难题的当下,老年人群对于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等服务的需求也日益突出,但专业护理人才相对匮乏且流失率高是全世界养老产业的一大痛点。针对这一情况,业内人士纷纷将目光投向至健康护理服务的另一侧面——护理机器人。

资料显示,专业机构在护理失能老人的人员配置上,轻度失能老人的护理配置是4比1,即4个老人配置一个护理员;中度失能老人护理配置是3比1,重度失能老人的配置是2比1。如果按照3比1来推算,我国养老护理员的需求量将达到1500万。根据民政部发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仅有50余万名养老护理员,远不能满足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护需求,市场缺口超千万。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和成熟,巨大的市场潜力催生着护理机器人在老年健康领域的蓬勃发展,以通过智能设备有效解决失能老人的护理刚需,利用科技解放人力,缓解沉重的护理负担成为解决方案。

时至今日,护理机器人已广泛用于日本、欧美等国家的医院老年康复科、康复中心以及居家、社区等养老场景,可有效地完成各项护理服务工作。而在我国,官方政策也逐渐向智能护理领域倾斜,旨在推动老年护理服务的创新发展。2022年5月,国家卫健委印发《全国护理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其中要求有效增加老年护理服务供给,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卫生健康服务深度融合,创新护理服务体系,提高护理服务效率。

尽管我国的智能医疗领域处于起步阶段,但目前仍有科技企业将智能技术与养老服务结合,布局研发各种类型的护理机器人,致力于提升养老服务的效率。

科大讯飞曾推出两款可服务老年人的康护机器人,集“测、诊、疗、管、陪”于一体,具有体征测量、智能诊断等实用化功能,可实现人体安全看护、环境安全监测、健康闭环管理、精神娱乐陪护等功能。同时也启动“讯飞超脑项目”,旨在依托AI技术积累,让每一个老年家庭能够拥有端茶送水、陪伴服务、护理健康的机器人。中瑞福宁公司也开发专注老年陪伴的机器人“P-Care”,高1.5米,可通过不同类型的可自主更换手爪,基于人机交互体验和环境感知能力,辅助老人抓取和握持手机、平板、杯、碟、碗、托盘杯等日常生活用品。除此之外,作为科技、爱君科技、全智看护等公司也陆续开发基于某一项或几项功能的护理机器人,主要涵盖日常护理、康复治疗、大小便清洁、健康管理等领域。

伴随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机器人帮助或者替代人力完成养老护理工作,已经成为现实。未来,在国内巨大护理需求与政策的双重推动下,护理机器人显然是又一个极具潜力的巨量市场。

 

二、康复医疗发展驶入快车道,市场存在巨大空间

1、北京市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推动康复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

2022年8月13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北京市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实施方案》,旨在进一步加强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动康复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逐步满足群众多样化、差异化的康复医疗服务需求。

主要目标是力争到2025年,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合理、素质优良的康复医疗专业队伍,每10万常住人口康复医师数达到8人、康复治疗师数达到12人,每千常住人口康复医疗服务床位数达到0.5张。持续完善北京市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开展多元化服务方式,推动康复医疗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康复医疗服务领域不断拓展,让人民群众享有全方位、全周期、更便捷的康复医疗服务。

重点任务主要包括健全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康复医疗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高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创新康复医疗服务模式、加大支持保障力度五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康复医疗中心,增加提供康复医疗服务机构数量。到2025年各区应至少设有1家二级及以上康复医院或1-2家康复转型医疗机构(至少达到二级康复医院标准);二是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床位占医院总床位数不低于2%、二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床位占医院总床位数不低于2.5%;三是借助医联体、专科合作、远程医疗等多种形式,建立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定位明确、分工协作、上下联动的康复医疗服务网络;四是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积极提供中医药康复服务;五是鼓励我市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通过“互联网+”、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方式将机构内康复医疗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居家;六是将康复医疗服务价格纳入我市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中统筹考虑,做好相关项目价格的调整和优化工作。

北京医疗资源丰富,既有“历久弥新”的北京博爱医院(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又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这样的“老树新花”。此外,从2016年起,北京就开始分批推进公立医疗机构转型康复医院,完成三批共15家医疗机构的转型,再联系到北京雄厚的三甲医院实力和溢出效应,北京的康复医疗建设具备了多重看点,在全国无疑有着重要的标杆和示范意义。

 

2、上海市加快发展康复医疗服务,提升康复整体服务能力

2022年6月23日,上海卫健委发布《上海市加快康复发展康复医疗服务实施方案》。力争到2025年,每10万人口康复医师达到8人、康复治疗师达到12人。通过2-3年时间,建设一批覆盖各层级医疗机构、体现康复医疗服务阶段性特点的示范化康复医学中心,包括1-3个市级示范化康复医学中心、每区不少于1个区级示范化康复医学中心。从建设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起步,到“十四五”末,实现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康复中心全覆盖。

增加提供康复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和床位数量。支持人口导出地区综合医院向康复医院转型。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群需求的康复医疗机构和规模化、连锁化的康复医疗中心,增加辖区内提供康复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数量。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根据需要设置和增加提供康复医疗服务的床位。

加强康复医院和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全市遴选建设1-3家市级示范化康复医学中心、推进建设区级示范化康复医学中心建设。各区按每千人口0.4张配置康复床位。各区综合医院需建立独立康复病区单元,确保完成康复诊疗和康复护理工作;各区综合医院的康复床位数总量不少于100张。各区至少拥有一家200床以上康复医院。支持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中医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开设康复科并设置病房,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设康复床位。

积极发展社区和居家康复医疗。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通过“互联网+”、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方式将机构内康复医疗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居家。支持基层医疗机构丰富和创新康复医疗服务模式,优先为失能或高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重度残疾人、精神障碍患者等有迫切康复医疗服务需求的人群提供居家康复医疗、日间康复训练、康复指导等服务。

 

3、中国太保正式设立康复产业基金,布局康复医疗赛道积极赋能主业

2022年6月,中国太保正式设立太保源申康复股权投资基金(武汉)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该基金由中国太保旗下子公司太保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作为管理人发起设立,中国太保寿险作为投资人认购基金有限合伙份额不超过人民币30亿元。康复产业基金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太保大健康战略布局迈出新步伐,加快康复医疗领域布局建设。

推动康复医院、康复诊所、康复中心三大业态建设,助力打造太保康养生态圈。康复产业基金的设立为中国太保在康复医疗领域的布局提供了有力资源保障,推动康复医院、康复诊所、康复中心三大业态建设,加快康复医疗项目落地进程,推进一体化康复服务体系,助力打造太保康养生态圈。

康复产业布局有助于打通“健、医、药、保”壁垒,形成产业链闭环。中国太保确定了《2020-2025年大健康发展规划》,以成为国内领先的健康保障综合服务供应商为目标,同时明确开设实体康复医院为四大排头兵项目之一,系统性推进康复医疗项目发展,打通“健、医、药、保”壁垒,形成产业链闭环。

整合优势医疗资源,为保单客户服务。中国太保寿险作为责任主体,整合内外部优质资源,为客户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风险保障和健康管理服务,形成康养生态布局。太平洋医疗健康作为中国太保寿险旗下健康医疗领域的专业子公司,承接中国太保康复医疗布局的战略使命,承担整合提供医疗健康资源服务以及康复医院规划、筹建、运营和管理的职能,助力保险主业构建以大健康为载体的“保险+康复”生态圈。

 

4、三星医疗持续布局康复医疗,以重症康复为特色走出差异化、品牌化的连锁发展之路

2022年3月,上市公司三星医疗(601567)发布公告,公司下属子公司宁波奥克斯康复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拟以自有资金收购南京明州康复医院、武汉明州康复医院、长沙明州康复医院、常州明州康复医院、宁波北仑明州康复医院5家医院100%股权,合计价格超8.4亿元。

公告披露,五家康复医院床位均超过200张,其中南京明州康复医院床位353张,武汉明州康复医院床位337张,长沙明州康复医院床位274张,常州明州康复医院床位287张,宁波北仑明州康复医院床位270张。本次交易三星医疗将一次性拿下超1500张床位。被收购这几家医院诊疗服务主要针对颅脑损伤、脑卒中、脊髓损伤及各类外伤术后患者的亚急性期治疗,早期带呼吸机高压氧与康复训练,以及老年病及晚期肿瘤的康复治疗。

这一次的收购落地,意味着三星医疗实现康复医疗业务异地复制,以及国内多点发展,快速扩大其康复医疗业务规模。通过收购还可以对各方的医护团队人员、药品耗材采购等进行资源整合,在规模效应上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星医疗原名“三星电器”,主做电力产品,2015年开始,三星就开始在医疗服务领域进行产业布局,“电力产品+医疗服务”成为双主业,而医疗服务则以康复医疗为主。这几年三星医疗在康复板块的发展越来越强劲,从2019年到2020年三季度,三星医疗的康复业务占比有所上升,且上升幅度比综合业务更快。康复床位500张,1114张床正在收购,体外还有6000张,逐渐发展成中国康复连锁医院龙头。

 

三、银发经济成为消费主力军,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1、《2022“银发族”消费趋势报告》发布,健康、食品、电器、服饰成热门

2022年9月,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2022“银发族”消费趋势报告》。报告显示,“银发族”多年来成交单量及用户数均实现稳步提升,2022年前八个月“银发族”的成交单量、购物用户数、人均单量分别达2018年的3倍、1.8倍、1.7倍,越来越多“银发族”实现了从0到1再到10的转变,逐渐习惯线上购物,且购物种类也更加多元化;而在“适老产品”方面,80后、90后的回报型消费突出,年轻人买走了一半的老年适用品。

从各品类成交单量来看,“银发族”呈现出“购物种类更丰富”、“家庭消费更突出”、“健康消费更多元”的消费特征。报告显示,2022年前八个月,“银发族”成交单量排名前十品类分别为食品饮料、家庭清洁/纸品、生鲜、家用电器、服饰内衣、本地生活/旅游出行、厨具、个人护理、医疗器械和家装建材。同时,家具、钟表眼镜、家庭清洁/纸品、营养保健、传统滋补等品类的增速更为亮眼,成交单量同比增幅分别达215%、107%、78%、68%、59%。

“银发族”的品类消费趋势上,场景化、个性化、升级型的消费增速更为明显。今年流行的户外露营风也刮向了“银发族”人群,如野餐用品、帐篷/垫子、军迷装备等户外装备类品类增速十分亮眼,同时,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运动也深受关注。

年轻一代流行的电器产品在这块市场获高速增长。如让家务变得更加轻松的潮流电器产品俘获众多“银发族”人群欢心,家用烘干机、洗鞋机等细分功能家电产品,干衣机、除螨仪、家用洗地机等环境电器类产品均取得快速增长;让下厨变得更加简单的厨房小电产品也深受青睐,空气炸锅、三明治早餐机等成交单量增速均十分亮眼。

“银发族”人群在一些进口食品及茗茶类产品上的增速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如进口糖果、进口方便食品、进口米面调味、茉莉花茶、普洱茶、铁观音等均得到高速增长;乐器和休闲文娱也成为更多“银发族”聚焦的热点品类。

 

2、《2022新一代银发族出游趋势洞察》发布,55-65岁准老年、初老群体旅行最活跃

2022年10月,携程发布《2022新一代银发族出游趋势洞察》,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今年60周岁及以上游客的人均旅行消费同比上涨23%,其中60-65岁的初老群体涨幅最大,超过三成,跟团游、私家团、定制游是受银发族欢迎的产品TOP3。

据携程相关业务负责人介绍,55-65岁的准老年、初老群体旅行最为活跃,消费占比达到整体老年群体一半以上,同时客单价也高于65岁以上的老年游客;而65岁以上的用户则更看重行程省心及产品性价比,更信赖实体门店、偏爱反季组团出游是他们的特点。

新一代老年群体熟悉网络环境与社交媒体,通常对于想去的目的地及玩法有更强的主观想法、并会进行主动搜索了解,且基本都拥有自己的自媒体账号,也青睐打卡网红景点等,在旅游产品行程体验上有更多元化和品质化的需求。携程数据显示,截至9月,60岁以上老年内容用户同比上涨近一成,携程社区老年创作者发布量同比上涨30%。

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显示,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的消费规模将达到106万亿元左右。随着“有钱有闲”的银发群体进一步扩大,老年旅游市场也将呈现更丰富的图景。

 

3、《2022国民健身趋势报告》发布,老年人健身消费意愿与健身强度快速增长

2022年8月,Keep联合人民健康发布的“人民爱健身”《2022国民健身趋势报告》显示,老年人健身消费意愿与健身强度快速增长,增强心肺功能和力量训练,是他们的主要目标。在肌肉力量训练课程用时上,老年健身者平均用时41.72分钟,远超过青少年和成年健身者。

报告同时指出,老年人在体育健身上的消费能力也有所提升,2020年人均体育消费超过千元,为2014年的1.85倍。44.5%的老年健身者有体育健身指导,每周平均有1.45次练习力量训练课程,高于成年人每周1.07次课频次。

无论是线下健身房、瑜伽馆,还是线上运动APP和短视频平台,都纷纷发力中老年健康内容与服务,以寻求用户增量。与此同时,随着瑜伽运动在中老年群体中兴起,瑜伽服、瑜伽裤等瑜伽用品的消费也迎来新增长。

 

4、快手推出中老年相亲综艺《老铁情缘》,发布《银发情缘指南》

2022年8月,快手一档相亲综艺《老铁情缘》将“银发群体”的感情需求呈现的淋漓尽致,他们的心理需求,包括对情感生活的看法,得到很多关注。

根据《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发展报告(2019)》和《中国妇女报》相关调研,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无配偶的达35%,有再婚意愿的达37.6%,但付诸行动的只有6.9%。老年人再婚面临着许多非常现实的问题,比如子女干涉、婚后生活习惯、财产如何分配、双方子女的抚养等。部分中老年人对拥有伴侣共同生活、组建家庭仍有需求。

正视中老年人的情感需求,破解中老年婚恋之困,既需要子女认同老一辈的情感需求,也需要中老年人主动争取晚年幸福,更需要社会层面为他们的择偶拓展渠道。老年人在追求婚恋过程中,较大的困难在于子女的态度是否支持。作为子女、亲友和社会人群,要尊重老年人的这项权利,要理解老人的情感需求。作为老年人,要明确获得情感需求是人之常情,同时也要做好再婚的心理准备。

快手推出的相亲综艺《老铁情缘》,正是填补中老年人情感缺失的一种全新尝试,有望让更多人从节目的热闹欢乐中,读懂中老年群体的孤独与渴望。快手直播红娘和大V帮帮团对于婚恋话题的探讨,也有利于正确婚恋观的传播,为相亲综艺加注了一份现实意义和情感温度。

 

5、抓住银发族健康需求,保健营养品消费规模持续攀升

后疫情时代,健康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据CBNData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与天猫国际联合发布的《2022全家营养第四餐消费趋势洞察》显示,近年来国内保健营养品消费规模逐年增长,至2021年已突破3000亿元。受疫情的影响,保健食品线上销售进入新一轮增长期,2021年全网总销售额同比增长超50%。业内人士分析,在保健食品线上消费的浪潮中,满足“银发一族”的健康需求愈发成为品牌突围的重头戏。

大健康产品成为今年“双11”期间多个电商平台的重要增长品类之一。据京东方面的数据显示,“开门红”5分钟,维生素、钙营养类目销量同比增长2.5倍。超过1000家营养保健品类中小商家店铺,成交额同比翻倍。相关数据显示,今年“双11”期间,汤臣倍健旗下全品牌全网销售额突破7亿元,同比增长超20%。其中,强化骨骼类产品销量大增。

达能(中国)食品饮料有限公司联合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40—60岁人群营养知行力白皮书》指出,中国40—60岁人群的健康意识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不断提升,但中老年人的健康现状和营养认知整体水平却与理想状态有较大差距。调查发现,40—60岁受访者最关心的健康问题是增强免疫力、保持良好兴趣、控制体重和胃肠道健康。超八成受访者认为健康状态有待提高,体现在肠道、行动、睡眠及慢病和免疫等多个方面。除了日常膳食以外,食用营养强化食品或膳食补充剂是人们常用的营养补充方案。

《2022全家营养第四餐消费趋势洞察》数据显示,近3年来线上中老年保健营养品消费规模持续攀升,2022年消费规模同比2020年近翻倍。其中,眼部健康及骨关节保养相关品类保持近30%的消费占比,体重管理、功能零食类保健食品“跑出”了超1200%消费增长速度,保护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的健康类食品细分品类增速也在400%以上。

相比年轻一代,“银发一族”对健康的渴望更迫切、需求更为复杂多样。对他们而言,如何改善睡眠、补气血,都是日常生活中划重点的内容,这让他们成为保健食品市场里不可忽视的消费力量。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保健品市场规模逐年增长,至2021年已突破3000亿元。然而,2021年中国保健品人均消费金额仅为36美元,不到美国人均消费金额的1/7,约为日本的1/5。相对于美国保健品市场50%的渗透率来说,国内的保健食品渗透率和人均消费水平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6、预制菜变身老年餐,银发族购买量2年增长190%

受疫情催化,近两年我国家庭预制菜的消费量呈现井喷景象。根据艾媒咨询《2022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2019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约2445亿元,B端市场为1956亿元,C端市场489亿;预计2021年中国预制菜行业规模将达到3459亿元,同比增长18.1%。按照这个速度增长,不少券商认为预制菜远景规模可达万亿级别。

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联合京东超市一同发布《2022即享食品消费趋势报告》显示,36-45岁人群为预制菜消费主力军,2021年销量占比达36%。同时,2019-2021年,银发族的预制菜购买数量逐年增加,与2019年相比,2021年银发族预制菜的购买数量增长190%。且与全站相比,随着年龄增长,预制菜的购买偏好度更高。

聚焦独居高龄老人,预制菜切入中老年人群的机会和前景。独居老年人往往存在外出腿脚不便、或受疫情影响减少出门的情况。而做饭是一件较复杂的事,涉及到买、洗、切、做等多个流程,如果老人存在腿脚不便或者其他身体问题,每一个流程对于他们而言都是负担。如果能够为老人提供已经做好营养搭配、只需简单加热就能享用的预制形态餐品,无疑能很大程度上便利老人的吃饭问题。

预制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这些养老助餐点的运营成本。大型养老机构可以通过中央厨房研发设计标准化老年菜品清单,没有制餐能力的养老助餐点则通过与预制菜企业合作,这样可以极大降低对后厨的依赖,进而降低研发、人力和空间成本,也能够保证菜品的品质稳定和营养搭配。

随着老龄化的深入,老年人对饮食、营养的关注与需求将会持续增长,更多老年食品需要研发与走向市场。充分了解新一代老年群体的喜好与需要,未来,我国也会探索出更广阔且充满创新与生机的老年食品市场,而预制食品必将占据一份不小的市场份额。

 

四、中医药迎来春天,政策规划推进产业传承创新

1、国务院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振兴中医药发展

2022年3月3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通知》,对于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未来五年发展,进行明确部署。

规划明确了高质量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其中包括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县级中医医院、名医堂、基层中医馆等多个层级。不同康养企业与机构,有机会参与到不同层级中医药服务体系中,特别是基层中医药服务机构,对于目前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

规划提出要推广一批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制定中西医结合的基层糖尿病、高血压防治指南,持续开展65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中医药健康管理,逐步提高覆盖率。

强化特色康复能力。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依托现有资源布局一批中医康复中心,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加强康复(医学)科建设,康复医院全部设置传统康复治疗室,其他提供康复服务的医疗机构普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探索有利于发挥中医药优势的康复服务模式。促进中医药、中华传统体育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发展中国特色康复医学。

 

2、《“十四五”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规划》出台,推进中医药数据资源创新应用

2022年12月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十四五”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规划》。

《规划》主要部署了四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夯实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基础,提出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强化网络和数据安全防护、推进中医药信息标准应用3个方面具体措施。 二是深化数字便民惠民服务,提出加强中医医院智慧化建设、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优化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做优智慧中医医联体4个方面具体措施。 三是加强中医药数据资源治理,提出强化中医药政务服务和管理、实施国家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建设中医药综合统计信息平台、推动中医药统计数据开放共享4个方面具体措施。 四是推进中医药数据资源创新应用,提出加快中医药关键数字技术攻关、助力中药质量控制水平提升、创新中医药数字教育新模式、推动中医药文化数字化建设4个方面具体措施。同时,在四大任务下设立4个信息化项目专栏,共14个项目,全面支撑任务的具体部署、实施和落地。

值得关注的是,在深化数字便民惠民服务方面,对未来开展中医医养结合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规划》提出,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持续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推进10项服务30条便民惠民措施落地落实,建设中医互联网医院,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推动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中医医疗服务模式。继续推进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强化业务功能一体化集成;探索构建远程医疗中心、共享中药房,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和统一规范的中药药学服务。

 

3、海南探索“中医药+康养”产业新路,2025年成为国际化“康养之都”

2022年10月10日,海南省发布《康养旅游基地服务质量规范》,对中医药文化康养项目等的规划、设施、管理和服务规范等制定了明确的标准,同时意味着海南“2025年成为国际化‘康养之都’”的规划正进一步落实。

“天然药库”培育中医药产业。海南利用独特的热带气候资源,开展南药、芳香药、黎药、海洋药等资源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2020年,《关于促进中医药在海南自由贸易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实施海南道地药材推进工程,鼓励国内中药企业、中医医疗机构以订单形式联建稳定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依托药材产地“近水楼台”,海南企业因势利导打起了“中医药+产业”牌。2022年,《海南省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提出,南药、黎药、中成药产值要占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12%以上。

探索“中医药+康养”产业新路。作为中国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和自贸港,开放的海南推动了59国免签政策落地,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完善。2019 年,《海南省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发布,海南开始了高端康养项目开发之路,以康复、疗养、气候治疗、特殊疗法、健身休闲等为重点的康养服务业发展拉开帷幕。自贸港建设、“医疗+旅游”加速融合,使海南成为发展康养产业的沃土。

中医药服务贸易走向世界。按照国家“支持海南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推动中医药从海南走出去”的规划,海南正通过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工程,打造中医药走向世界的窗口。三亚市已成为海南省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城市品牌,除公立医院外,还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相关专业机构。2019年,海南全省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和社会办中医机构中医药服务贸易额达4000多万元。

 

五、探索渐进式延迟退休,挖掘老年人力资源潜力

1、中国老年人才网正式上线, 助力“老有所为”

2022年8月24日,中国老年人才网上线,旨在为老年人再就业拓宽渠道、搭建平台,加快老年人才集聚,打造老龄人力智库,推动老龄人力资源开发。预计到2025年,网站将形成完善的国家级老年人才信息服务平台,全国推广运营,为全国老年人才和用人单位提供服务。

中国老年人才网设有大小栏目40余个,涵盖老年人关心的人才政策、调查研究、人才知识、招聘信息、志愿公益、老年教育等方面内容,为全国老年人才、涉老组织、为老服务机构及用人单位提供老年人才信息服务。从目前提供的岗位来看,大部分为兼职岗位,如摄影师、书法老师等,也有个别为全职岗位。“求职招聘”分为“求职”和“招聘”两类,老年人既可以在“求职”板块发布个人信息和求职意向,形成老年人力资源信息库,又可以在“招聘”板块进行岗位搜索,寻找适合的工作,给老年人和招聘者提供了双向选择的空间。

为适应不同年龄段的阅读需求,中国老年人才网在首页右上角设置了无障碍浏览按钮,可任意放大字号,还可以使用读屏功能,为老年网友提供个性化的阅读需求。中国老年人才网正式投入使用不到半月,50岁以上人群在该网站发布了求职信息,并有34个岗位发布了针对老年人的招聘信息。

 

2、前程无忧发布《2022老龄群体退休再就业调研报告》,近七成退休人员再就业意愿强烈

前程无忧2022年10月17日发布的《2022老龄群体退休再就业调研报告》显示,68%的中国退休人员有强烈的就业意愿。就性别而言,男性愿意进入再就业市场的比例更高,比女性高出4.9个百分点。

报告称,重返就业市场的老年人中,有46.7%是为了寻求个人和社会价值;19%希望发挥一技之长,继续追求职业发展;34.3%的求职者通过再就业补贴家用、增加收入来满足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

报告指出,老龄群体在退休后选择工作主要依据过往的职业经历与工作技能来确定。据前程无忧调查统计,对于有专业技能的求职者来说,选择财务会计、技术咨询等岗位和书法老师、摄影师等培训行业的最多,分别占16.3%和9%。对学历不高但耐心细致的求职者而言,更多选择从事服务业和后勤劳动密集型行业,两者分别占到41%和20%。

在求职过程中,大多数老龄群体倾向于本地就业而不是跨城工作,本地就业最大的优势是早已建立的稳定家庭关系和熟悉的社会网络。只有18.4%的老龄求职者处于跨城工作状态,这其中分别有32%和29.6%的人工作在新一线城市(成都、杭州、重庆等)和一线城市。

从求职渠道来看,传统线下渠道是老龄群体求职时的主流方式,他们大多通过自己的人脉资源获取工作机会。报告显示,58.3%的求职者通过朋友、熟人、亲戚家人的介绍实现再次就业,19.3%的求职者会实际到店询问招工需求,10.7%通过本地人才市场和专场招聘会求职就业。同时,主流招聘平台也是退休老人再就业的重要渠道,占到11.7%。

报告显示,老龄求职者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年龄限制,41.3%的老龄受访者曾因“年纪大”被公司拒之门外。除此之外,能力和健康也不可或缺,分别有28%和16.3%的受访者表示精力不够旺盛、没有专业技能是再就业中面临的难题。

报告还指出,35.7%的子女对父母再就业表示支持;25.3%子女不想让父母继续工作受累,认为退休后应该歇息;24.7%表示心疼父母;仅有7.3%的后辈认为老年人再就业一定程度上抢占了年轻人的工作机会。

 

3、频繁列入规划,探索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会议两次提到涉及养老内容的政策。第一次表述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妥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适时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第二次表述则是在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环节,要求支持养老服务等消费。

目前的退休年龄是在人均预期寿命比现在要低10岁的时点上作出的决定。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增长,导致原来的退休年龄和实际寿命之间的差距较大。具体来看,我国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于1978年制定,彼时人均预期寿命为65.9岁,而2021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已经提高至78.2岁。相应地,国情发生变化,法定退休年龄自然也要进行调整。

“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四大原则或是贯穿改革的主基调,延迟退休改革可能分为两步:第一步,预计2025年取消区分女干部和女工人退休年龄,统一并轨按照55岁执行;第二步,预计男/女退休年龄分别按照每年延迟2/4个月速度渐进式推进,到2055年前后实现男女65岁同龄退休。

延迟退休改革有望在社会、产业层面实现多重功效。社会层面,或将激活老龄人力资源、减轻社保收支压力,并且就业挤出效应相对可控。产业层面,对涉及改革年龄段的劳动者而言,改革或将延长工作时间、增加收入、促进消费,进而推动老年保健品、家用医疗器械等养老产业加速扩容。

 

跋:

随着人民消费能力与康养意识的进一步提升,康养消费需求将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也会关注和投资康养产业,进一步促进行业竞争,提供多层次、多元化的康养产品与服务,将逐步形成成熟、多元化、多业态的康养产业链。2022年疫情终将过去,繁华必将如常。未来十年,中国康养产业将迎来新的增长阶段,由数量速度外延型向质量效益内涵型发展,中国康养产业也将逐步走向成熟。

×

关注PCE

扫描二维码,关注PCE